1回頂部 餓了吃飯這件事再自然不過,但很多平時看著挺可愛的孩子,一到吃飯時,什么毛病都來了:挑食,青菜不吃,肥肉不吃,蔥姜蒜一概不吃,這個有怪味不吃,那個苦苦的不吃;好不容易吃了兩口,轉身就走,可大人剛收拾完飯桌,孩子又打開冰箱找吃的……家長總是抱怨孩子不懂事兒,其實,孩子的這些毛病,全是家長“用心培養(yǎng)”出來的。這些飯桌上的誤區(qū),你家的飯桌上是不是也有呢。 飯桌誤區(qū)一:追著孩子吃飯 現(xiàn)象: 總想讓孩子多吃些,這是中國家長最普遍的想法,“多吃才能長大個兒”,“媽媽做這么好吃的飯你才吃那么一點,不行,再吃兩口”在這些飯桌上最常聽到的配音聲中,孩子的吃飯這件事漸漸變了味兒,小的時候追著喂,長大了又得逼著吃,搞得飯桌像是戰(zhàn)場,一頓飯下來,家長累心又費力。 分析: 家長們完全可以放松一些,讓孩子擁有吃飯的自由。美國心理學家曾經(jīng)對15名食欲差的孩子進行了為期6天的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在吃飯時不論表現(xiàn)得怎樣差,結果仍然保持了進食量與需要量的生理平衡?捎械募议L說,小孩子家,不知營養(yǎng)搭配,如果不管讓他自己吃,那怎么得了?其實,人都有自身的平衡機制,正像《甲方乙方》中那個吃膩了龍蝦的主兒,他不是自己就想吃棒子面粥了嗎。在這方面,家長們不妨學學美國家長的做法,每餐盡量給孩子提供不同類型的食物,如果汁、水果、肉食、面食等等,吃什么,吃多少,都由孩子自己決定。 引申: 吃飯這件小事,卻能培養(yǎng)孩子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(zhì),那就是獨立思維的能力。孩子吃飯,必須自己決定喜歡吃什么,不喜歡吃什么;蛘咦约菏丘,還是飽。如果明明沒有飽,為了貪玩而不再吃,那么過一會兒他挨餓,就應該。那是他自己的選擇,他自己承受后果。真嘗到苦處,下一次他就不會重犯。犯錯誤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學習過程。而如果總是聽從家長的吩咐,孩子會漸漸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。當然,家長們也應當讓孩子嘗試一些平時沒吃過的食物,這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孩子嘗試新鮮事物的能力。 2回頂部
飯桌誤區(qū)二:飯桌上訓孩子 現(xiàn)象: 一項調(diào)查顯示:超過一半孩子在餐桌上挨過父母的批評,有5.1%的小學生和6.9%的中學生經(jīng)常在吃飯時被父母批評,從未在吃飯時挨過批評的小學生僅有43.2%,中學生僅占29.2%。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,好多家長平時工作忙很少能跟孩子坐在一起,于是吃飯時就成了家長關心孩子的重要時間,先問學習成績,再問思想動態(tài),然后就是滔滔不絕的說教…… 分析: 吃飯的時候往往是孩子們身心最放松的時刻,而家長們恰恰選擇這一時間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,這使我們一直提倡的吃飯時要讓孩子保持的愉快心情蕩然無存。父母在吃飯時批評孩子輕則引起其心情不好影響胃口,重則可能導致孩子出現(xiàn)心理問題。 引申: 中國古訓說,“食不言,寢不語”,但一家子一言不發(fā),悶頭吃飯,卻不是一件賞心樂事。全家人在一起用餐,這是往往是孩子表達欲最強的時候,是孩子發(fā)表“高論”和“新聞”的好機會,同時也是父母了解和指導孩子的最佳時機,更是加深家庭成員之間感情的紐帶。所以找個令孩子感興趣的話題,讓他們有參與發(fā)表自己“高見”和“新聞”的機會。而家長要注意的是,盡量不要談讓孩子緊張的話題,切忌一人說了算的“家長式”說教。 3回頂部 飯桌誤區(qū)三:吃有吃相 現(xiàn)象: 現(xiàn)在孩子們都吃得不錯,可好多孩子的吃相卻讓人不敢恭維:家人或是客人還沒坐下,他那里就已經(jīng)吃到半飽了;好吃的東西,先往自己碗里夾,別人不管是準,先等等再說;至于咀嚼東西以及喝湯時,響聲不斷;挾菜時東挑西翻,一盤菜它幾筷子就不成樣子了;咳嗽、打噴嚏時,直沖著別人,不懂得用手作相應的遮擋;自己先吃完了,轉身就走,不懂得招呼其他吃飯的人慢慢吃……有一篇短文寫一群中國留學生在國外餐廳里吃飯,到了喝湯時,呼嚕聲響成一片,讓外國友人側目而視。確實,在那時,吃相已經(jīng)成了一件有關國體的事情了。 分析: 關于吃相,最重要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。從孩子第一次坐上家庭餐桌的時刻起,父母就要格外重視對孩子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(yǎng)。從怎樣用勺、用筷,到禮讓、分享,再到怎樣與人溝通、交往,都是吃飯課的內(nèi)容。飯桌上父母要注意把良好家風傳給子女,培養(yǎng)他們尊老愛幼、禮貌待客的優(yōu)良品質(zhì)。一旦孩子養(yǎng)成了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,那么以后的各種教育將會變得簡單而自然。 引申: 吃相這件事,光說是不行的。所以還要讓孩子實習一下,帶孩子到外面吃飯就是不錯的選擇?梢赃x擇帶孩子去環(huán)境比較安靜的餐廳,讓孩子學著點菜,學會在餐廳里的用餐禮儀;甚至如何有禮貌地對待服務員。而在餐廳里吃飯的眾多食客,也自然成了孩子實習的老師們。 4回頂部 飯桌誤區(qū)四:喂養(yǎng)環(huán)境無關緊要 現(xiàn)象: 有的嬰兒是處在一個大家庭中,周圍的人七嘴八舌地聊天,使喂養(yǎng)人不能集中注意力喂孩子,也不能與孩子進行交流,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。 分析: 在給兒童喂飯時聊天或開著電視,喂養(yǎng)人在孩子集中精力看節(jié)目的時候把飯喂到孩子嘴里。其實,這既不利于兒童與喂養(yǎng)人間的交流,長此以往,還可能降低兒童對食物的味覺敏感性和對饑飽的感知力。 引申: 國外專家認為,兒童喂養(yǎng)環(huán)境應該是中性的。我們在研究中發(fā)現(xiàn),凡是喂養(yǎng)環(huán)境比較安靜的,嬰兒一般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進食和與喂養(yǎng)人的交流上。曾聽老鄉(xiāng)說過一句歇后語:掰嘴喂的家雀不好養(yǎng)。而遠在美國的兩位科學家,用另一種方法證明了老鄉(xiāng)的話確有道理。這兩位心理學家多德拉和米勒經(jīng)過多年的研究,得出結論,吃飯不但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,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。 |
賬戶未綁定手機號
綁定 ×